留著這樣的朋友,除了作為生活的調劑,讓生活有點笑料外,更可以藉此彰顯自己至少不是個廢物,足堪安慰。
花旗出售台灣消費金融業務 引外銀撤台疑慮 針對金管會宣布修法放寬三大措施,星展銀行昨(21)日回應,樂觀看待主管機關提供外商銀行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金融環境與條件。台灣金融市場並未出現衰退,只是各家外銀集團策略不同。
業內人士表示,樂觀看待主管機關,提供外商銀行更好金融環境,開放對於整體金融市場是利大於弊,尤其放寬外資分行,提列備抵呆帳及保證責任準備金額等,有利外銀做好風險控管,可進一步活絡金融市場。為打造外商銀行在台經營的有利市場,金管會前(20)日宣布修法放寬三大措施,修正兼營債券、證券承銷及自行買賣業務規定,本(7)月正式上路,而31家國銀與8家外銀在台分行可望受惠。會這如此疑慮並非空穴來風,因為除了花旗離台以外,還包含:瑞士信貸銀行、南非標準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之後還有澳盛銀行等。另可跟總行或香港、新加坡分行的交易額度擴大,交易對象大幅鬆綁後,整體提升其經營績效。其次,子行海外發行的債券可透過母行賣給國內高資產客戶,幫忙新闢投資管道。
搶救金融市場,金管會宣布修法放寬三大措施 為了緩解外界對台灣金融市場的疑慮,金管會積極修法,進一步改善外銀在台經營環境,完成銀行申請兼營債券、受益證券、資產基礎證券承銷及自行買賣業務應遵循之規定修正,金管會新聞稿指出,有以下重點: 一、為適度增加外國銀行分行之經營量能,支持其在台辦理放款、投資業務,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延伸閱讀: 韓亞銀行獲准來台設立據點,瞄準台韓貿易市場、國內大型企業聯貸案 外界憂花旗消金退出台灣僅冰山一角,金管會嚴防高資產客戶轉介星港 【關鍵眼中盯】財經名嘴與網美們對「花旗退出台灣」的分析,聽聽就好 當日才知被總部斷捨離。其實這些大多是注射疫苗的標記,跟服過糖丸的孩子耳朵裡被點一記紅指印一個原理。
牠被一塊濕漉漉的舊外套包裹著綁在駱駝身上,小腦袋淋在雨裡,一動不動。然後大家再將這幾群羊遠遠隔開,女人和孩子們守得緊緊的,不讓牠們互相靠攏。說著,還按住自己的胸口做出痛苦狀。雖然小羊被直立著攔腰摟抱的姿勢看起來非常不舒服,但牛奶畢竟是好喝的,於是牠站在扎克拜媽媽膝蓋邊(只有兩個小後蹄能著地),一聲不吭,急急啜吮,足足喝了小半瓶。
想想看,牧人們一次又一次帶領羊群遠遠繞開危險的路面,躲避寒流。有的抹成紅臉蛋,角上還紮著大紅花,秧歌隊似的。
牠們的純潔可愛也是人們生命的供養之一啊。最倒楣的是一些雪白的山羊,人家長得那麼白,卻偏要給牠背上抹一大片黑。而一隻羊在牠的誕生之初,總是得到牧人們真心的、無關利益的喜愛。卡西告訴我,牠犯了胸口疼的病。
每天都會餵兩三次牛奶。於是自動形成了比較統一的幾支群落。比方說:海拉提的小名「馬勒哈」是「出欄的羊羔」的意思。後來,在不看記號的情況下,我也能認下好幾隻羊了。
餵牠們吃鹽,和牠們一同跋涉,尋找生長著最豐盛、最柔軟多汁的青草的山谷。但有的人家,估計是他家羊較少吧,託人代牧,沒有屬於自己家的特定記號,得靠羊身上塗抹的大片鮮豔染料來辨識。
失去母親的幼小羊羔,牠的命運則會稍稍孤獨一些。這艱辛的生活,這沉重的命運。
為牠們洗浴藥水,清除寄生蟲,檢查蹄部的創傷......同時,通過牠們得到皮毛禦寒,取食牠們的骨肉果腹,依靠牠們積累財富,延續漸漸老去的生命——牧人和羊之間,難道僅僅只有生存的互利關係嗎? 不是的,他們還是互為見證者《貝倫與露西恩》就這樣問世了。家父身為創造者,不斷推敲著宏觀的歷史,他會在寫作的過程中察覺故事裡出現了新的元素。因此,對中洲和維林諾的研究是複雜的,因為研究的物件並不穩定,在時間(作者的一生)中可以說不僅僅是「橫向」(因為一部出版的書不會經歷更多本質上的改變),而且還是「縱向」存在的。烏歐牟千真萬確處於這部偉大神話的中心。我編輯的《中洲歷史》中有關第一紀元的部分之所以如此漫長而複雜,是因為這些無窮無盡湧現出來的靈感:新的寫照、新的動機、新的名字,尤其是新的關聯。
然而,意外發生了,現在我只能說:「我九十四歲了,《剛多林的陷落》(毋庸置疑)就是我編的最後一本書了。在我編輯的《胡林的子女》(二○○七年)中,我的確曾在附錄中介紹了故事在後續版本中經歷的主要改動,但在《貝倫與露西恩》中,我實際上完整引用了早期的文稿,從《失落的傳說》中最早的形式開始。
但他只與他們擦肩而過,沒有攀談。但在最後一個版本的文稿中,這段旅程得到了更加詳盡的描寫:一天早晨,身在曠野當中的他們,聽到樹林裡傳來了一聲呼喊。
起初,烏歐牟坐在西瑞安河邊的蘆葦叢中,在黃昏時分演奏音樂。[2] 一個身著黑衣,手持黑色長劍的高大男人隨即現身,朝圖奧和沃隆威這邊走來,他口中不斷呼喚著一個名字,就好像他正在尋找一個失去蹤跡的人。
這位偉大的神靈雖然遭到維林諾大多數同儕的反對,但仍然神祕地達到了他的目的。在《中洲歷史》系列中,我以所謂的「齊頭並進」作為約束自己的總則我沒有梳理單個故事的發展脈絡,而是追循整體的敘述在多年中的演變。他甚至寫過,《精靈寶鑽》和《魔戒》是「精靈寶鑽和力量之戒的一整部長篇傳奇」。中洲遠古時代傳說的結構始終在演變。
儘管如此,我知道,早在《魔戒》已經完成但尚未出版時,家父曾經表達了深切的願望,堅信第一紀元和第三紀元(《魔戒》的世界)應該作為同一部作品中的元素或組成部分來處理、出版。誠然,我在一九七七年出版了《精靈寶鑽》,但那本書是在《魔戒》出版多年以後,為了達成敘事的連貫性而編纂甚至可以說是「構思」出來的。
圖林逃離納國斯隆德的經過,收錄在《胡林的子女》當中(見我編輯的版本,第一七七一七八頁),但那一段沒有提到這場邂逅,身為堂親的兩人都不知情,也不曾再見面。回顧我那延續了四十多年,如今已經收尾的編輯工作,我相信,我的根本目的至少有一部分在於強調「精靈寶鑽」的本質,強調它之於《魔戒》那至關重要的存在它應該被看作家父的中洲與維林諾世界的第一紀元。
而多年以後,在溫雅瑪,世間眾水的主宰自巨大的海上風暴中現身。因此,由於作品的性質使然,《中洲歷史》往往不易理解。
在他生前,它只在《哈比人》和《魔戒》中嶄露頭角,並得以出版固定下來。它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看起來是「孤立」的,因為它是一部風格崇高、篇幅宏大的作品,被設定為從極其遙遠的過去流傳下來,並不具備《魔戒》的感染力和直觀性。當我覺得結束這個漫長的編著系列的時刻終於到來,我想盡可能地嘗試另外一種模式:使用從前發表的文本,去梳理一個特定故事的脈絡,從它最早的現存形式開始,直到後來的發展。他不是別人,正是圖奧的堂兄聲名遠揚的圖林.圖倫拔,正逃離納國斯隆德的毀滅,而此事圖奧和沃隆威都不知曉。
我們完全可以說,是家父「他」本人聽到樹林裡傳來了一聲呼喊,突如其來,出乎意料。這在我看來無疑是必然的,因為第一紀元的敘事在文學性和想像性上都截然不同。
中洲偉大傳說之一的生命力,就在這裡得見一斑。家父在最初的《失落的傳說》中就提到了這場旅途,但敘述十分簡略,途中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波折事實是,根本沒有任何波折。
」我用了「不出意外」這個說法,因為當時我雖動過模糊的念頭,想沿用《貝倫與露西恩》的編輯方式,去處理家父的「三大傳說」之三《剛多林的陷落》,但又覺得這委實不大可能,所以我認為,倘若「不出意外」,《貝倫與露西恩》就是我編的最後一本書了。文:克里斯多福.托爾金(Christopher Tolkien) 序 我曾在《貝倫與露西恩》一書的序言裡談到:「我已經步入人生的第九十三個年頭,(不出意外的話)我基於家父的文稿所編的一長串作品,將以本書作結。